九思

Posted by tianlinhe on January 29, 2021

阻止我更新博客的理由,第一是懶惰,第二我也不太懂形容,大概是「這個肯定有人寫過而且寫得太好了那我寫來幹嘛」。

懶惰自不必多說,各人心中雪亮。唯參加工作以來,我多了點感觸:不是為懶惰開脫,只是想要「維持」就够不容易了。不洗碗,明天下班就無法做飯;不洗衣服,明天就沒有乾淨襪子穿;每週去超市採購的一樣的蛋、奶、麵條,不然下週拿什麼充饑?這些重複的動作很難有正面反饋(誰沒事誇你屋子整潔?),但如果不這麽做,懲罰來得猛烈迅速(試試一週完全不做清潔?)。在這樣勉力維持的生活裡,想要在業餘時間幹一點創造性的工作簡直不可思議。不過,家政系畢業的家庭主婦凑佳苗,却寫出了《告白》這樣的傑作,告訴我們永遠不要低估人的心力。那,我也可以嗎?

假設我勇渡第一關,古今多少人,却在第二關門口徘徊不前。一千三百多年前,詩仙李白遊武昌黃鶴樓,詩興大發,却在崔灝的題字面前止步。他感歎道:「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灝題字在上頭」遂飄然而去。我的那一點文筆當然不够給詩仙提靴子;但詩仙尚有這樣的遭遇,說明願寫不寫不願寫東西似和水平無關。所以,我也該試試嗎?

第三個關於寫作的故事,主角是太史公司馬遷。不少人覺得,他是在身受腐刑後才寫下《史記》這史家絕唱,但其實他生長於經綸之家,自幼已埋下著書立言的火種。他在寫作《史記》時大概深知,這本書將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」,他將同自己崇敬的孔子、左丘、屈原一道不朽。相比起來,身體上的苦難和恥辱,又算得了什麼?我相信在寫作上,很少人能有太史公般的熱情;更少人能像他一般,明白自己作品的意義。也是嘛,在生時覺得自己能成為聖賢的人不多,除了真聖賢(如王陽明),就是真瘋子(如魏忠賢)。我們這些介於兩者之間的人,拿起筆不求經典永流傳,可以求的還不多嗎?可以求真:口述歷史難免湮滅,比如楊姓後人想瞭解一些楊家堤的往事,讀拙作《為奴隸的女兒》會更便捷;可以求文筆優美:除了讀著舒暢,比如司馬遷採集的民間傳說甚多,也只有言辭雅正的才會參考選用呢!如果能以以上為目標,怎麼會愁沒有意義呢?

阻止我更新博客的最後一個理由,嗯,是打字太慢。啊,寫了多這麼來鼓勵自己,突然又被打擊到。你們說,這還有救嗎?